乌龙

六评靖王-何以相见不相识,君子端方,近乡情怯

在所有梅长苏与靖王相对交锋的大戏中,日日对面不相识的这个纠缠,是整部戏最大的魅力之一。首先要分清的一点是,靖王并不是完全没有认出,他只是没有去向梅长苏正式确认。
至于靖王迟迟没有与梅长苏确认身份的原因,最主要是两点:君子端方,近乡情怯。

什么是君子,这个观念在今天已经很模糊了。
而什么是聪明,什么是傻,这个概念也模糊了。
用一个远一点、出戏一点的例子。于正聪明吗?各种移花接木、山寨抄袭,天雷滚滚血洗影视江湖地。不管多少骂名、多少批评,但是他成名了,赚钱了,发达了。
这样的成就和收入有多少人佩服、多少人羡慕我不知道,但这等所谓的聪明,君子不耻。
 
说回靖王身上。
重要的话说三次,他不傻,他不傻,他不傻。
什么叫傻?
道理已经讲清了,但就是听不明白,弄不懂,客观的说就是理解力低。这种才叫智商不足。
如果沟通并不清楚,彼此立场不同,靖王站在自己的角度不赞同或者不支持,叫君子有执。

如我其他长评中一一整理过的,靖王与梅长苏的正面质疑有三次:
1,郡主中情丝绕陷险境
2,私炮坊爆炸平民死伤
3,静妃受辱、卫峥被捕
在每一次的质疑中,梅长苏所透露给靖王的信息都是有限的,所以靖王产生了怀疑。如果靖王真是智商低,那他根本就不会怀疑梅长苏,因为就应该想不到有表象之下的其他可能性。
 
至于相见不相识,首先从线索来看。
疑点1:救助庭生
疑点2:沉思时手指的细节
疑点3:对待翔地记的态度奇怪
疑点4:少年称呼,水牛
疑点5:静妃的关切与信任
疑点6:静妃诊脉、落泪、密谈
疑点7:九安山拔剑、林间小路
疑点8:景琰,别怕
凡此种种,都源于同一个真相,但是,这些线索的关系层层递进。
我不想再强调台前幕后的视角,因为关心则乱,人皆难免。我自己在看伪装者的时候也不免对明台几番心生怨怼,究竟是要好好退一大步才能客观去想。对于这些线索越来越明晰地指向同一个真相时,到底为什么靖王还是迟迟没有识破最后的一层纸。

再重复一次,君子端方,近乡情怯。
所谓以己度人,是大部分人的本能。君子以君子之心待人接物,也就是会出于尊重而信任对方的言语。
换句话说,我正视着你,郑重诚恳地问你,你以同样的姿态回答我,好,那我相信你。
 
线索1和2还是比较模糊的信息,在那个阶段,靖王接受了梅长苏的解释。
线索3,也就是翔地记的事件比较长,这时候靖王的怀疑已经很强烈了。但是因为他不知道林殊生母的闺名,虽然他进行了调查和分析还是没有发现。
到线索4和5的时段,靖王的怀疑开始清晰并且有针对性了。他并不是没有怀疑,他只是不能确定。

太皇太后能确定?这个都不必多说了。
霓凰能识破梅长苏是因为更聪明吗?如果梅长苏冷了脸退一步说:郡主请自重,男女授受不亲。霓凰又能如何?
静妃能确定吗?静妃的确聪明,但是静妃的确定更来自于核心的线索,及对火寒毒的了解。

更不要说,在线索5-6之间还发生了最严重的冲突,因为救卫峥而引发的冲突。
如果在那之前靖王心里已经深深怀疑梅长苏是林殊,当他看见梅长苏诚恳地说:殿下,谋大事者,需懂得割舍。
他还能相信这是林殊吗?
如果靖王还能认为,这样的人就是林殊,那么他对林殊的认知和信任何在呢?
如果说,梅长苏这句话不代表因礼舍义,不代表不救,而是代表了相信靖王会信任他背地里去救,我只能说这种猜测既没有逻辑也是拉低了所有的人的智商和情商。

梅长苏希望的是靖王不要参与,不要插手,因为这件事情风险太大。梅长苏没有把握一定能平安救出卫峥,更没有把握让大家都全身而退。所以他诚恳地希望靖王不要管。
在这个情况下,靖王相信了他的诚恳。当然,也愤怒于这样的诚恳。因为这个诚恳里面并没有包含对靖王信任,靖王只能看见梅长苏的诚恳不救。
如果二人的来往真的止步于断铃一刻,此后靖王应当不会再怀疑梅长苏是林殊了。
幸好,梅长苏让步了。有些话说开了,卫峥也救出来了。

接下来的事情,离窗户纸只剩两三步了。
静妃的失态自然是大写的可疑,但靖王为什么不去偷听他们的对话?
他对静妃的孝顺与尊重,让他决定不去听。
 

 
我想,大概就是这样的靖王,催生了我一篇又一篇的长评。
君子是什么?君子慎独,君子不党,君子自省。
靖王之所以一再强烈表示对阴谋的反感,就是因为他要保持自己品性的正直与清洁。有多少政客金盆洗手的姿态不过是表示伯仁之死与我无关,杀人者是我的秘书,谋人者是我的妻子,害人者是我的幕僚。推卸责任这件事,自古至今,全球通用。
靖王不是这样的,他对于罪恶和阴谋的不能容忍,不是因为会不会被发现被追责,而是从心里不耻、不愿。
君子高洁,独处独行之时,也是谨慎自持的。

梅长苏说:那些罪孽与痛苦,靖王承受不了,就让我来背负。
但是靖王愿意吗?靖王愿意叫别人替他背负吗?梅长苏真能替他背负吗?
从头到尾,梅长苏并没有减轻过靖王的痛苦,甚至相反的,桩桩件件,似水流年,都是一刀一刀插在靖王心上。但这并不是梅长苏的错。这只是他们的命运罢了。

有人说,靖王对梅长苏所有的不信任和斥责,将来都要变成插回自己心上的刀。
但我想问,即使靖王信任了梅长苏,从来不曾斥责他不信任他,靖王心上就没有刀了吗?
难道他不会去想,为什么小殊你不信任我?为什么你们都要瞒着我?我可以将我的性命托付给你们,你们呢?
说到底,梅长苏在所有的筹谋里,并没有将自己真正的信任交给靖王。

靖王一生忠义正直,事君以忠,事亲以孝,事友以义。
然而林殊眼里,或许始终拿他当19岁的萧景琰,又或许是林殊也没有更多人可以失去了,所以觉得靖王知道的越少越安全。林殊可以有一千种合理的理由,有勇有谋有担当,但到底,靖王没有得到他原本可以担当的信任。
谈不上谁的错,只能说世上从无双全法,也从来没有人真正的算无遗策,十角俱全。

慨叹了许多之后再回到一下主题,靖王的君子自省。
在许多的冲突争执之后,靖王是有立场、有资格去质问林殊的:为什么不告诉我?为什么不信任我?为什么一开始不说?
但靖王没有,靖王想的是,我怎么可以不信任他,我怎么可以没认出他。
君子责己。
这样的担当,如何教人不心折。
 
九安山告急,拔剑指路,梦中呓语。
线索再次清晰了,然而靖王没有去跟梅长苏确认身份。
为什么呢?
岭外音书断,经冬复历春,近乡情更怯,不敢问来人。
整整十三年他都以为天人永隔,生死两分。如今这人就在眼前,有血有肉却面目全非。他越是想相信也会越怀疑,如果问了又不是呢?
霓凰当初为什么要逼问?说个最简单的逻辑:你是不是林殊?你是你娶我呀!

而靖王呢?
倘若林殊还在,他也入主青宫,君臣之分,朋友之谊,与眼前他和梅长苏的相处又有什么分别?不过是名字不同罢了。如果梅长苏要告辞而去,或者病危将死,我相信靖王一定会把那个心中的疑问问出来。但既然看来梅长苏尚好,他或许在等更多的证据,或许想先集中处理了赤焰的案子,又或许是他想不明白。
既想不明白林殊何以脱胎换骨,也想不明白这一众至交亲友均相欺。

静妃说:小殊对你的期许,与他人不同。
然而这并不能解释何以相欺。这更不能说明如今的做法就是最好的选择。
这就是人生,没有人能保证某个选择一定是正确的。人皆有短,人皆有限,在人力所及的范围里,但尽其谋,各由其命罢了。

若说靖王其他种种磨砺皆来自外人,这日日相欺,却是来自挚友、母亲。
但靖王没有责怪其他人,君子自省,他只有怪自己。

倘若林殊无病,我想靖王大概会暴打林殊一顿吧。
只可惜那样的飞扬时光终究是镜花水月,除非梦中见了。

评论(34)

热度(215)

  1. 共1人收藏了此文字
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